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
第02297号(社会管理类214号)提案答复的函
应急提函〔2022〕94号
张顺洪委员:
您提出的《关于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减少各类意外伤亡事故的提案》收悉,经商教育部,现答复如下:
您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,对于普及安全知识,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具有积极作用。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公民安全意识提升工作,作出重要部署,提出明确要求。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,利用多种途径,不断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,做好包括青少年及儿童在内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,广泛普及安全防范、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,推动提升社会整体安全水平。
一、建立健全安全宣传和应急科普工作机制
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,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、应急管理部2020年印发《推进安全宣传“五进”工作方案》,将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作为重点,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、进农村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家庭,引导社会各界增强风险意识,提高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。应急管理部会同中国科协、中央宣传部、科技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的意见》,促进应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,推动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。积极推进安全应急科普工作纳入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-2035年)》,建立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协同机制,不断提高基层科普工作能力,推动提升全民安全素质。教育部印发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《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》《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》等文件,制定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》,为青少年安全教育提供政策指导和工作遵循。
二、扎实开展安全宣传和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活动
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、安全生产月、全国科普日、全国科技活动周、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、消防宣传月等重要节点,应急管理部门广泛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、安全宣传咨询、主题公开课等线上澳门凯发的线下活动,大力普及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、生活安全等应急知识,年均受益5亿余人次。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,紧紧围绕“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”主题,联合教育部在学校安全教育平台上线专题活动,通过幼儿阶段、小学阶段、中学阶段的分年龄“微课堂”,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应急素养。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队伍因地制宜,加强与教育、科技等部门合作,开展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、校园安全公开课、千校万剧、“小手拉大手”家校共建等活动,开放消防博物馆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设施场所,组织虚拟灭火、模拟报警、vr自然灾害逃生等现场体验活动,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能力。
三、积极拓展安全宣传社会载体平台
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充分利用机场、车站、码头、广场、公园、影院等公共场所,以及交通工具电子显示屏、楼宇户外广告牌、电子阅报栏等媒介载体,滚动播放生产生活安全常识和应急科普知识,在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党群服务中心、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安全知识宣传点4000余个。持续推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,利用村村通、大喇叭等形式,播放安全提示和安全避险常识,协调通信运营商在重要节点发送安全公益短信。不断拓展数字资源,打造中国应急信息网应急科普馆、全民消防学习平台、科普中国“应急科普”专号等国家级应急知识传播平台,推进安全知识普及。结合季节天气变化、自然灾害和事故发生规律特点,在暑期、汛期、森林草原防火期等重要时段,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,刊播电视公益广告,同时加强与央视频、腾讯新闻、新浪微博、抖音、快手、今日头条等平台合作,扩大科普宣传效果。
四、积极推动安全知识进校园
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以安全宣传“五进”为抓手,持续推动安全宣传进学校,在课堂教学、社会实践、班级活动中落实安全教育内容,普及生活安全、交通安全、消防安全等方面知识。消防救援局开发“全民消防学习平台”,注册用户超7000万人,每年组织两场“全国中小学校消防安全网络公开课”,每场活动辐射学生超3000万,推进安全知识普及。教育部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、体育与健康、化学等课程融入相关教育内容,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,在国家中小学智慧学校平台、智慧教育平台设置生命与安全专栏,不断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,做到能应急懂避险、能自救会互救。
下一步,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,不断探索安全宣传和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新路径、新模式,进一步增强公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。
感谢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!
应急管理部
2022年9月15日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